推荐榜 短消息 big5 繁体中文 找回方式 手机版 广 广告招商 主页 VIP 手机版 VIP 界面风格 ? 帮助 我的 搜索 申请VIP
客服
打印

[股市纵横] 现行分析

购买/设置 醒目高亮!点此感谢支持作者!本贴共获得感谢 X 3

现行分析

尽管围绕国企改革的市场热点从未间断,但我们要提出的是,国企“资本证券化”将在2009-2010年达到高潮,同时,这也是09年市场中为数不多的绝对投资机会之一。

  结论实际上是两个判断:判断一、国企“资本证券化”将在2009-2010年达到高潮;判断二、围绕其资本运作,资本市场将酝酿出“绝对收益”的投资机会,甚至成为一波大规模行情的主线。

  下面我将围绕这两个判断,谈一下看法。

  必然发生的国企资产重组

  国企“资本证券化”就是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将国企转变为公众持股公司。简单讲,第一步明晰产权,理顺公司资产结构,第二步通过各种资本运作“进入”资本市场,第三步逐步“打散”股权,由集中持股转变为分散持股。IPO也好,股权分置改革也罢,从国企“资本证券化”的角度来看,最终目的“殊途同归”。

  “三步走”当前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第一步”积极推进,而“第二步”、“第三步”面临突破。

  从第一步看,无论是中央政府或是地方上,都在“加班加点”为“第二步”筹备资源,尤其是08年初至今,一系列的结构调整的举措,以及管理层的多次“喊话”使得此类预期非常明确。

  钢铁企业强强整合、大飞机项目上马、电信重组等等多年谋划的改革方案,在08年都从总理案头飞出了中南海。根据“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末)央企数目将减少到80-100家。而且,在“主业原则不超过三个、企业链条最多不超过四级”要求下,整合不仅发生在央企之间,更要求企业内部加大重组力度。

  这仅仅只是中央政府的“态度”,地方上的“态度”又是如何?

  ——上海明确“十一五”期间至少将30%国有资产进行证券化;

  ——广东明确到“十一五”末上市公司的市值超过2万亿元,直接融资比例达到30%;

  ——安徽明确“十一五”期间做强上市公司,将集团优良主业注入;

  ——陕西明确“十一五”省属国有企业全部上市,直接融资1000亿元;

  ——重庆明确“十一五”十家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市值达到3000亿元;

  ——山东明确2010年末省管企业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25家以上。

  这些数据相对老了一些,大部分是08年地方政府响应“号召”报的数字。那么,在经历了“最困难的一年”之后,地方上有没有动摇呢?

  09年2月份北京市国资委对旗下上市公司资源进行了整合,将相关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划转至资本管理中心。华夏银行,首钢股份,双鹤药业等9家上市公司均发布公告披露了这一划转情况。根据北京市国资委网站显示,北京市国资委监管企业下属在A股上市的公司共有28家。此次划转的接收方,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于2008年12月30日刚刚完成工商注册登记手续,该中心是北京市国资委组建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初始注册资金300亿元。

  同是2月份,传出消息,石家庄市政府确定石家庄市建设投资集团为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投融资平台,决定将市国资委所属企业的全部国有净资产注入到该平台。09年石市将启动72家国有企业改革程序。其中,对资产比较大、职工人数多、影响比较大、已经进入程序的东方热电、宝石集团、新燕春集团、化肥集团等重点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下大力予以推进;对已经进入改制程序的无线电八厂和九厂、长城实业公司、轴承制造公司、建材供销公司等一般性改制企业,力争早日完成改制程序;对已进入破产程序的宝石电视机厂、天同拖拉机厂等企业,扎实做好破产清算和职工安置工作,积极筹措落实安置资金,确保企业和职工队伍稳定。

  可见金融危机不是让地方政府打消国企“资本证券化”念头的“好理由”,反而在“土地滞销,财政收入锐减”的背景下,会让地方上更加“积极”推进相关资本运作的流程。目前种种迹象显示,地方国企的重组力度将比中央企业大得多。资产重组可以战胜宏观悲观预期

  无论怎么看,IPO都不可能在短期重启,即便恢复IPO,也不可能解决多少问题。众所周知的原因,使得IPO这条路已经“堵死”了。至于大非解禁,只是对既有资源的“证券流通化”,并不能承接第一步所积累的“资源”。

  第二步该怎么走?“切入”市场需另辟蹊径。

  对于已上市公司的资产置换、资产整合,对于壳资源的再利用……非常时期,能够想得到的办法就只有这些。因此,在“第一步”不断累积的压力之下,“第二步”在09年选择走“资产重组”这条羊肠小路,也几乎成为定数。

  必须指出的是,没有“第二步”的实施,“第一步”给予资本市场的仅仅只是“美丽的海市蜃楼”,大部分的资本运作都是凌驾于资本市场之上,集团层面的改革,而与上市公司没有实质关联,市场无非是炒作概念而已。但是,一旦“第二步”开始批量运作,所涉及的上市公司将获得实实在在的“便宜”,股价便获得重新估值,从而“一飞冲天”。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至于“第三步”,如果没有股价的上涨,也就无法完成最后一步。最后一步需要一个好的市场氛围才能够完成。最简单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国企“资本证券化”事实上的成败。这里我们可借鉴的案例就是股改前后的市场。

  尽管经济形势依然扑朔迷离,但一旦国企“资本证券化”第二步展开,在流动性相对充裕的环境下,产生超预期的行情可能性极大。尽管中国股市今日规模不同往日,但是在中国特色的小环境之下,国企“资本证券化”对于投资者预期的引导,是有能力阶段性压倒宏观经济环境悲观预期,对当前估值体系进行重估。

  地方国企“机会”大于央企

  央企所进行的战略重组,一般是集团层面的整合,只有少部分改革涉及旗下的上市公司,从而影响财务投资者的估值判断。从投资角度而言,经过07年-08年的反复热炒,央企下属上市公司估值水平偏高,并且缺乏悬念。较地方国企而言,重组方案大部分“让利不多”。

  地方国企较央企受到来自行政监管的约束力度更小,更容易形成分利集团,是促成地方国有资产“资本证券化”冲动强烈的主要原因。重庆、天津、武汉、广州、上海、深圳、北京等等地域概念近期的反复活跃,实际上就是国企“资本证券化”的缩影之一。

  “天时、地利、人和”是促成某个特定“命题”成为行情主线的三大因素。无论是05年“股改”、06-07年“资产重估”,都逃不出这样的框架。

  “天时”上,政策导向上的鼎力支持,“十一五”规划明确的时间表,地方上的积极推进;“地利”上,经过08年的洗礼,大部分股票的价格回落至历史较低位置;最重要是“人和”,上市公司涉及面广,深厚的群众基础,信贷放松造成的流动性充裕,将成为支持行情发动的有利契机。

  我们不应该忘记1997-2001年间A股市场的资产重组浪潮,以上海本地股为首的轰轰烈烈行情,尽管指数涨幅相对有限,但所带来的投资机会不亚于任何一次牛市。历史会再度重演吗?相似的宏观环境,相似的重组预期,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点此感谢支持作者!本贴共获得感谢 X 3
TOP

楼主的这篇文章抄的吧 无论怎么看,IPO都不可能在短期重启,即便恢复IPO,也不可能解决多少问题。众所周知的原因,使得IPO这条路已经“堵死”  IPO不是在进行马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3 06:45